上海2025年11月7日 /伟德国际唯一官网入口/ --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腾讯新闻联合诺华公司共同举办了《超级问诊》进博会特别场,以聚焦 LDL-C 认知误区,破解心血管慢病 "管理难题"为主题,基于腾讯新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联合调研数据,携手传播学者、临床专家及健康产业代表,从认知误区入手,探讨在"全民健康"战略背景下,如何打破心血管疾病认知壁垒,推动公众对血脂管理的重视,共同破解心血管疾病防治难题。
本次活动现场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数字化健康传播研究基地秘书长张建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王建安教授,腾讯新闻总编辑李天亮,以及诺华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心血管、肾脏及代谢治疗领域兼创新患者服务负责人管宏,并由腾讯新闻《超级问诊》总制片人姚巍担任主持,共同开启了一场跨学科、跨行业的健康对话。
调研数据揭示认知盲区,专家强调血脂管理不容忽视
心脑血管疾病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居民的首要健康威胁,目前患者已超过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与之相关[1]。其中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我国居民对血脂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偏低。
今年发布的《支架(PCI)术后患者疾病和健康管理认知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由腾讯新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化健康传播研究基地联合编制,揭示了我国支架术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及社会支持现状。《蓝皮书》数据显示,多数心梗患者在经历支架手术后,对血脂管理、药物依从性、复诊随访等关键环节的理解依旧不足,仍存在认知盲区。
张建珍教授表示:"这份《蓝皮书》共覆盖22个省份、202位患者,背后的数据揭示出几个突出问题。首先,公众存在‘健康错觉',37.61%的人对自己需要支架手术感到‘非常惊讶',许多患者对自身病情与治疗并不了解。其次,关键指标认知薄弱,81.19%的患者不清楚自己的LDL-C结果,相关健康知识未真正入心。第三,长期管理难以坚持,支架术后第三次复查率仅有23%,部分患者忽视了或无法独立理解出院小结,缺乏复查意识。最后,陈旧观念成为阻碍,‘是药三分毒'、‘没感觉等于没病'等误区根深蒂固,耽误治疗、加重管理难度。上述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现实,治疗依从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与文化问题。我们呼吁更多医务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加强健康科普的方式与内容,让患者真正理解疾病、掌握管理方法,成为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葛均波院士强调:"要预防和控制斑块,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将LDL-C作为首要的治疗目标。检查出斑块后,应根据医生指导,改善生活方式并在必要时坚持药物治疗。而在心梗发作后,植入支架也并非一劳永逸,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血脂长期控制,尤其是控制LDL-C的水平,支架处可能会再度狭窄,未放支架的部位可能形成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需严格管理血脂水平做到‘双达标',一方面根据危险分层了解自己的LDL-C达标值,做到个体化达标,另一方面能够做到坚持随访、长期达标。慢病管理贵在坚持,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能因‘怕麻烦'、‘是药三分毒'等担忧,随意停药换药。应主动与医生沟通,寻找兼具安全性与便利性的治疗方案。目前常见的降脂治疗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近年来,临床上也有了PCSK9 mRNA干扰类降胆固醇药物等创新疗法,为实现血脂长期达标提供了更多选择。"
王建安院士表示:"心梗发作有很多先兆症状,包括典型胸痛胸闷,还有不典型的牙痛,上腹不适恶心等等,总体来看其先兆症状多种多样,也会因人而异。不能因‘我还年轻'而放松警惕,特别是中青年男性,或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的人群,应特别注意监测并控制LDL-C达标情况。同时,心梗后的管理需要‘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健康生活方式'三管齐下,缺一不可。药物方面,需要遵医嘱长期服药,千万不要擅自停药或减量。另外,对ACS术后患者,出院后1年内需按1、3、6、9、12个月复查,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6-12个月一次。复查绝不是‘走流程',按照标准进行复查可以有助于患者评估各项指标达标情况,查看疾病进展情况,并根据个体达标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我们也呼吁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多一些耐心,借助各类科普工具,加强宣教。多一分钟的沟通,可能就会多一个回院复查的患者,多一条被挽救的生命。"
跨界协同推动健康科普,共建大健康内容生态
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阶段,"十五五"时期将加快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在服务模式上强化全链条贯通,让老百姓少得重病、及早康复。其中,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被列为攻关和突破的重点。而要真正实现慢病防控的体系化与持续化,必须让科学、权威、可理解的健康知识通俗易懂地触达大众,让公众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蓝皮书》也指出,当前健康传播面临着一项关键挑战:如何将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隐性指标异常"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接受并能引发行为改变的健康信息。《超级问诊》系列正是腾讯新闻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应对传播挑战的突破性尝试。李天亮表示:"在节目启动之初,我们就决心不搞枯燥说教,而是用患者故事结合权威专家讲透医学知识。基于诺华公司心血管领域的案例,以及蓝皮书202份深访样本和上千份调查问卷揭示的国人认知误区,我们将这些洞察作为内容核心,通过数据与故事结合,让科普更具温度和实用性。与此同时,我们高度注重联动院士专家和社科院力量,确保科普有根有据、通俗易懂。"
在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医药企业也需要在患者教育和疾病管理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管宏表示:"以心血管疾病、肾病为代表的慢病需要规范治疗、长期管理和‘多病共管'。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创新药物无法解决,药物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患者的正确使用和长期自我管理。我们深知,患者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诺华公司致力于携手专家、政府、学术、媒体等多方力量,将权威易懂的健康信息传递给患者及家属,从而帮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自身健康管理。我们相信,这种跨界协同的实践模式,有助于推动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慢病管理体系的完善,最终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中心, https://www.fuwaihospital.org/News/Columns/List/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