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11月7日 /伟德国际唯一官网入口/ -- 花粉肆虐时的喷嚏连天,蒿草纷飞中的皮肤瘙痒,餐桌上意外触发的红疹腹痛,家中宠物相伴时的呼吸不畅……如今,"过敏"已从昔日的"小众困扰"升级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挑战。据世界过敏组织(WAO)统计,全球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已达22%,大量患者深受鼻炎、哮喘、湿疹等问题困扰。在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仅过敏性鼻炎患者就接近2.5亿[1]。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全年龄段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全球瞩目的开放平台上,拜耳特别邀请过敏性疾病领域顶尖权威专家——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变态反应(过敏)科主任程雷教授,国家免疫学(含变态反应)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关凯教授开展"过敏星人生存指南"专题直播,两位权威专家围绕"过敏性疾病流行现状、诊疗误区、患者科普教育、过敏中心建设"等话题展开分享,深入浅出地从利国利民的学术视角带来专业洞见。
过敏诊疗中心,"一站式就医"来破题
我国对过敏性疾病防控高度重视,2025年最新发布的《健康中国战略之慢性病综合管理蓝皮书》已将其明确纳入慢性病综合管理体系。
"过敏性疾病作为覆盖全生命周期、影响数亿国民的慢性病,其有效防控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从整体来看,过敏性疾病已呈‘慢病化'特征,这也对现有医疗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建设过敏中心,就是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补上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程雷教授在发言时强调。
今年5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获评世界过敏组织(WAO)卓越中心,作为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分享道:"过敏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整合检测、诊断、治疗、宣教、随访等环节,实现一站式诊疗。由变态反应科联合耳鼻咽喉科、儿科、皮肤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相关科室,过敏中心可以作为公共平台,聚集相关专科的专家联合出诊,能在全面评估病情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解决过敏问题,亦是民生所盼!"我们在临床上见过很多辗转多个科室无法得到规范诊治的病例,患者不仅耗费财力精力,其实如果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疾病。未来,我们将积极推动全国范围内建设过敏专病中心,实现从三甲到基层的分级诊疗网络,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获得规范化治疗。同时,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过敏性疾病防治体系。"程雷教授表示。
"此外,我们还将持续完善多学科联合协作机制,将鼻、眼、气道、皮肤等同源疾病统一管理,减少患者多科就诊的负担。并推进基层医生培训与患者教育,通过远程培训、病例研讨等形式,提高基层医生规范处方率和患者依从性。"程雷教授进一步分享道:"我们也致力于探索出特色‘中国路径',并争取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将为全球过敏性疾病的防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过敏星人的生存指南,从破除误区到科学用药
当前,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存在不少误区。实际上,过敏是一种慢性、系统性、可累及多器官的免疫性疾病,不能简单理解为暂时的"小毛病",需要给予充分重视和科学管理。很多人把过敏性鼻炎当成普通感冒,或者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好,这个误区导致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或规范治疗,病情反复甚至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哮喘。
深耕过敏诊疗与科普工作多年的关凯教授,则从公众健康认知给出实用指导:"很多人会把过敏性鼻炎误当作普通感冒,或认为孩子长大后症状会自行缓解。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患者未能及时就诊、规范治疗,最终使得病情反复,部分患者还会进展为哮喘,造成额外健康风险。"
随着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过敏共病"问题愈发凸显。过敏患者常同时合并多种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给病情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关凯教授指出:"过敏性疾病的共病与多病会让病情更复杂,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治疗难度、延长治疗周期,同时给社会医疗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过敏性疾病的早预防、早治疗尤为关键。"
过敏性疾病的早防早治,离不开科学规范用药。但临床中,过敏患者的不规范用药问题较为突出。比如症状一缓解就停药,导致过敏炎症未被彻底控制,病情反复发作。
针对高发的过敏性鼻炎,依据病情轻重与发作频率制定差异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关凯教授强调:"首先需明确疾病的分型分级。轻症或间歇性发作患者,首选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通过药物结构改良规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不易嗜睡;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或学习,或持续发作四周以上的患者,需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即在首选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的基础上,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等其他一线药物。"
儿童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湿疹)发病率逐年上升,一项针对中国儿童的流行病学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2012-2021年被确诊的过敏性鼻炎患病率(19.75%)高于2001-2011年(14.81%)[2]。针对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用药,关凯教授强调:"儿童用药需优先考量安全性,他们并非成人的‘缩小版',不能参照成人剂量随意增减。用药剂型要兼顾适用性和依从性,比如低龄儿童使用抗过敏药时,优先选择糖浆剂等液体剂型,避免吞咽困难或剂量误差。对中至重度、症状持续的儿童,首选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时应使用全身生物利用率低的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等),并注意各类药物的年龄限制。比如在今年的进博会上,我们看到的二代鼻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3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能够强效缓解鼻腔及眼部过敏症状。"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拥有全方位健康的每一天
在过敏季来临前启动预防治疗,是对传统"症状出现才用药"模式的重要优化,在临床中已帮助大量患者减少了不适。关凯教授强调:"预防性用药需建立在‘精准识别过敏原'的基础上,建议过敏症状较重、周期性过敏的患者检测一下过敏原,了解自己对何种花粉过敏后,就可以在做好充分的过敏原防护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过敏季计划"。包括用药起始时间、疗程、复诊节点和环境控制措施(如空气净化、户外防护)。科学防治不仅靠药,更靠提前规划。
从具体干预时机来看,"以季节性花粉过敏为例,可在过敏季来临前2-4周启动抗过敏治疗,提前干预能抑制早期炎症反应,减少症状爆发。临床观察显示,坚持预防性用药的患者,发病后的剧烈症状(如频繁喷嚏、大量清涕)可减弱为轻微不适,甚至不出现症状。"关凯教授进一步分享道。这不仅降低了因症状突然加重导致的急诊就医或住院概率,也大幅减少了过敏对日常生活的干扰。
不过,要让"提前防治"的理念真正落地,提升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科学认知是关键一环,这对守护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关凯教授表示:"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持续、准确、生动的健康教育。未来,我们应探索更多元的科普形式与疾病管理模式,如数字化健康管理工具的应用,助力公众构筑自我健康管理防线。"
在过敏科学防治认知升级与实践落地的征程中,企业力量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是推动这一进程持续前行的重要动力源泉。拜耳健康消费品战略合作客户事业部市场总监何颖佳表示:"进博会是推动健康理念与创新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我们带来了开瑞坦®家族新成员欧洲进口的鼻喷雾剂。作为指南推荐一线用药,糠酸莫米松喷剂是二代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改善鼻眼部症状,适用人群为3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一天1次即可享受24小时的长效保护。"从口服药、糖浆再到鼻喷剂型的研发与推出,拜耳让过敏用药更贴合中国患者的实际需求。未来,拜耳将继续凭借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摆脱过敏的困扰,拥有全方位健康的每一天。
[1] https://allergy-society.bg/wp-content/uploads/2023/02/WAO-White-Book-on-Allergy.pdf |
[2] 王睿坤,梁洁琼,韩伟,王文鹏,陆颖霞,谷庆隆.2001—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6):784-793. |